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开云手机客户端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 父母管得越严, 孩子越没有自律! 试试这3招, 比催100遍管用

父母管得越严, 孩子越没有自律! 试试这3招, 比催100遍管用
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16:17    点击次数:144
果然,大多数父母,都逃不掉“开学魔咒”! 眼瞅着开学就在这几天了,小区里的鸟声、虫鸣、狗叫几乎听不见了,假期吃完饭还悠闲散个步的家长们,这两天走路的步子都快了几分。 气氛是...

果然,大多数父母,都逃不掉“开学魔咒”!

眼瞅着开学就在这几天了,小区里的鸟声、虫鸣、狗叫几乎听不见了,假期吃完饭还悠闲散个步的家长们,这两天走路的步子都快了几分。

气氛是越来越紧张了,一问,就是:

“这不马上开学了吗?赶快回家盯着孩子,让他收收心。”

话说回来,对我而言,孩子开学,我反倒能松一口气了。

说实在的,这个假期陪她写作业,盯她的背诵,和她一起制定和完成复习、预习计划,一点都不自律,什么都要我管,老母亲的精力早都耗到临界点了。

但新的担心,也来了:

升年级了,能变自律些吗?这学期上课能好好听课吗?课程能跟上吗?考试成绩能再进步一点点吗……

有句话说,孩子的自律与优秀,离不开父母的付出与汗水。

尤其是开学这个节骨眼,更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好时机。

谁让咱是爱操心的中式父母呢。

这里我结合自己的经验,整理了几条帮助孩子培养自律的教育习惯,希望能给你带来新的思路:

习惯一:“找到位”的自律方向

前几天,刷到李雪琴在综艺中和别人交谈的一个视频片段,给我的触动挺大,直接上对话:

“你会在乎孩子到底能不努力学习吗?”

“我会!因为我觉得学习能力和求知欲,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。努力学修车、努力学做饭,都可以。”

“那如果你未来的小孩,什么都不想学,什么都不好奇,怎么办?”

“那我就只能引导他什么都不嫉妒了。”

“哦?”

“他既然在学习上普通,那就要在学习上放平心态。但很多妈妈自己都很难做到,所以对于孩子而言,应该也会很难。”

看完后,专门发家长群和大家聊了下,有人说出这样一个观点——

很多时候,我们在培养不同孩子的自律时,很容易走错方向。

比如:

1、对于那些“不用催自动卷”的天赋型孩子,在帮助他们培养自律时,如果一直用催催催、盯盯盯的方式,很容易打乱他的节奏。

更严重的是,对这类孩子而言,父母越好心,帮得越多,反而可能破坏他们的内驱力。

2、还有那种自律性有一点,但真不咋多的孩子,要适当侧面“辅助”下,简称“鞭子挥一挥,孩子往前挪一挪”。

虽然是玩笑,但这类孩子,确实更需要父母适当地督促(笔者认为这种方式的目的,不是为了一直督促,而是最终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,但这个习惯最好在12岁之前养成)。

3、最后再来说那种确实很普通,咋卷都不动,关键他还自己很自洽的孩子。

培养这类孩子的自律时,如果一味在学习上督促他上进,你发现没有?反而容易适得其反——

首先,他自己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本身就不大;其次,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,可能在其他赛道。

那对于这类孩子,与其盲目给他培养学习中的自律,不如先从他更感兴趣的赛道入手。

把他在兴趣点和闪光点上的自律性培养起来,再根据具体的情况,适当地延伸到学习中。

所以你看——

自律,是一个确定的话题;

但放在每一个具体的孩子身上,却得用完全不同的方法。

习惯二:“刚刚好”的学习秩序

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——

想养好孩子的自律,就要去培养孩子的计划性,自我管理能力。

确实,学霸和普通孩子的差别也是从这里开始,这也是培养孩子自律最明确的体现。

但今天,我想通过在假期帮女儿培养自律的经历,再聊几点真实的感受:

1、3分弹性,7分框架

假期开始时,为了约束女儿,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,其中不乏一些学霸的时间规划表,里面的时间安排甚至被切割到了分钟。

佩服的同时,我也尝试着综合了几份时间表,想落实在我女儿身上。

嗯,结果不出所料——她没坚持下去,我也没坚持下去。

果然规矩越死,越难长久坚持。

后来,我渐渐意识到,自家的就是普通娃,用学霸的自律标准,去要求普通的孩子,本身就不太现实。

所以后来我在给女儿制定计划时,基本遵守的原则就是——

大方向跟着老师的要求,和她的学习水平现状去做规划,好及时查漏补缺;

再给她一些小空间,比如完成正常学习任务后的一个小时,由她自由支配;学习计划的一小部分,引导她自己做规划……

然后我发现,这种培养自律的方法,不仅不会太引起她的反感,还让她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掌控感。

2、多问“选择题”,少给“填空题”

这个方法应该很多父母都使用过,问孩子“你想先做数学作业,还是先做语文作业”比“你怎么还不开始写作业”往往更有用。

从心理学上来说,这符合“框架效应引导聚焦”的理论。

说白了,就是让孩子直接做选择更简单。

不过有两点需要注意:

如果孩子的选择和你的预期不符,别急着否定,请先选择尊重;

如果孩子给出其他选择,可以理性听取下孩子的想法,只要影响不太大,他有具体的理由,就别太过干涉,尝试相信孩子吧。

3、把计划“可视化”

我有次假期带孩子一直在周边到处游,所以对她的学习,几乎没有做任何计划。

当时,直到快开学前两周,我才发现孩子这个假期过得完全乱了套。

意识到这个问题后,最后两周时间,我俩一起把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,规划到了计划表中,贴在了书桌前。

虽然在具体落实的时候,肯定也有一些偏差,但很明显的是,她的效率提高了不少。

看来真的是越明确的计划,越利于执行:

1、无论是在纸上还是心里,一遍遍重复做规划,其实是件很消耗孩子精力的事;

2、越细节的计划,越能让孩子在“不知道干什么”时,有明确的行动目标;

3、白纸黑字上的“承诺”,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,也会给父母一种心理暗示。

最后还想说,在培养孩子计划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时,不一定绝对要局限于使用计划表的形式:

列目标;

每天复盘自己做到的一件事;

记录自己的每一次进步;

记录自己每次攻克了的一个难关……

这些都是提升孩子计划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方式。

习惯三:“适当杂乱”的学习环境

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

这个假期,你家孩子有没有出现过一写作业就有事,一会喝水,一会上厕所,手不停,脚不闲,唯独就是不愿专注坐在书桌前的情况。

你提醒一句,他坐到桌前一会;你不提醒了,他立马“原形毕现”。

我家孩子,也是一个都没落。

当时出现这个问题时,我正好想起《学习治疗手记》中提到的“抗干扰型脱敏疗法”。

专业解释是:

“当一个人对外部信号或杂音有了钝感力,就慢慢在自己体内形成了免疫力。”

简单来说是:

孩子学习不专心?可能是因为环境太安静了。

你还别说,这个观点立马让我想起我家孩子小时候那会,家里越安安静静怕吵到她睡觉,她反而睡得越不安稳;反倒是家里经常在她睡觉时,适当发出一些正常的小动静,她睡得越香。

就像这次假期,我一开始为了让女儿专注写作业,门窗紧闭,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,桌面也帮她清理得干干净净,生怕影响她的注意力。

至于结果——

嗯,越安静,她越不专注。

后来也是没办法了,我直接带她去了图书馆,有时候我上课,更是直接把她撂到前台或旁边的咖啡馆。

结果,她的作业完成效率莫名其妙突飞猛进了。

之后在家里她写作业时,我也会试着正常做我的事,和她互不干涉,各自专注。

不过,这种“邪修”的方法虽然好,但经过个人实践,发现有几点还是需要注意:

1、给孩子一点学习“屏蔽力”的时间

比如:“挑战一个番茄钟(25分钟)内,只写作业,不做其他事,完成后立马给孩子正面反馈”,循序渐进,孩子才能越来越自律;

2、可以适当用“反套路”训练孩子的“脱敏性”

比如:故意在约定好的专注时间内打扰孩子,让他用“对抗”的方式挑战自己的专注能力;

3、所有“他律”的目的,都是“自律”

我们想明白这一点,就会明白,无论我们用哪种引导方式,最终的结果,都是要在恰当的时机,完成得体的退出。

4、可以“乱中有序”,但别“彻底失控”

举个例子:

孩子正坐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写作业,家长觉得要给孩子进行“抗干扰型脱敏疗法”,所以直接在旁边刷起了短视频,还大声放着嘎嘎嘎笑的音效。

这不是在训练孩子,这是在破坏孩子的注意力。

真正好的“抗干扰训练”,是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的事要做,孩子写作业,我们在旁边看书,或做不发出过大噪音的正常家务……

说白了,自律,是一种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。

而真空环境和注意力干扰,则是两种相对极端的方式。

最后想说点题外话:

你有没有觉得?每次读完一些内容,会有那么几点触动到我们,但在实际落实的时候,还是会控制不住情绪,控制不住想要干涉,控制不住直接吼一嗓子……

知乎网友@墨苍离说:

“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,但却会因为潜意识的控制而做不到。”

放在养育中说:

我们现在对于孩子的养育方式,不仅依赖于我们从原生家庭获得的习惯性经验,还和我们长期形成的认知有关。

我们通过学习、阅读,知道了正确的养育方法,但长久形成的潜意识,会影响我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下意识判断、决策、行动。

所以这时候最简单的方式,不是一味反思自责,也不是迷茫焦虑。

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:“所有的痛苦,都来源于未知。”

最好的方式是:

当我们对孩子各年龄段的身心发育特点,在各个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,以及如何根据他们的发展阶段去培养相应的能力都了然于心时,教育,自然不再是难事。



上一篇:俄罗斯与波兰再次互相要求关领馆,已近“关无可关”地步
下一篇:没有了
TOP